• 诸侯快讯

  • 山东诸侯快讯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
    座机 :0538-6180688
    手机:13053885856 

       13805389333

    网址:www.whnkyy08.com

    邮编:271000
    地址: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岱庙街道南湖东路9号舜天若水写字楼A401

    资质取消!行业凉凉 ?命运多舛的环评人究竟该何去何从?

    发布时间:[2019-12-12 16:50:28]    浏览量:1248次
     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,在持续两年多的种种揣测和议论纷纷之后 ,终于到了要和“环评资质“说再见的时候了。
     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两年来的“环评”去资质化历程 。
      2017年10月1日 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修改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〉的决定》,对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》进行了修改,删除了对环评单位的资质管理规定。自此,民间就开始了议论纷纷,各种言论甚嚣尘上。
      2018年8月31日,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大会上讲话时指出 :取消“环评机构资质”“环保竣工验收”等2项行政审批事项 ,已经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 ,待相关法律修改后实施 。此话一出,环评资质取消已成定局,人们更多议论的都是“环评”将何去何从 ?
      2018年12月29日,全国人大对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》作出修改,今后环评机构的资质审批监管将取消,符合条件的的建设单位可自行编制环评报告,并对相关报告结论负责 。这也意味着,“环评”资质正式宣布退出历史舞台。
      当然,大家都清楚“环评资质”取消并不意味着取消“环评”。“环评”依然需要做 ,政府依然要监管 ,只是不再通过资质了,所以未来的“环评”将更加公正透明和竞争惨烈  。那么 ,“放管服”改革背景下,“环评资质”取消究竟会对“环评”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?命运多舛的“环评人”又该何去何从呢 ?
      为什么国家会决心取消环评资质呢?
      第一个原因是国家大势所趋 。“弱资质化、服务为本、综合化”。这是国家推进“简放优”(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)的大势所趋 。这里面不只是“环评”,几乎所有的第三方评价机构都受到这轮大势波及 。
      2015年4月21日 ,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怒斥「中介评估」乱象 。
      “现在要建一个项目评估环节实在太多了 :安评 、环评、水评 、能评、震评……这个评、那个评 ,一些地方的同志都把这些评估编成了笑话 !”

      正是那次会议上,总理对未来三年「去中介化改革」提出了明确的任务目标 :下一步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坚决整治「红顶中介」 !


      总理的讲话振聋发聩,发人深省。也就是在这三年里面 ,那些所谓的「雷评」 、「风评」等等都在一场“雷厉风行”的改革中成为历史。在这样一种“大背景”下 ,「环评」资质取消没有任何的意外。
      第二个原因是市场化导向的必然需求。
      就比如国企改革一样,坚持市场化导向,适应经济规律发展,满足市场竞争要求 ,这是一个机构健康发展的不二选择。“环评”也不例外,取消资质是市场化趋向 ,是革新的大方向 ,同样也是人心所向 。
      三年前,刚刚履新的环保部长陈吉宁就曾高调表态:我们决不允许“卡着审批吃环保、戴着红顶赚黑钱 !”当然大家都明白,环评乱象积弊已久,仅靠脱钩环保是不可能药到病除的 。要想充分发挥环评的真正作用  ,还是必须要以“市场化”作为重要的突破方向。因为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,市场公平性就是要求取消资质等各种制度壁垒,从而使市场主体平等竞争 。
      市场化方向也许残酷,但一定有效。
      第三个原因,也是最核心的就是“行业乱象” 。
    环评,全称“环境影响评价”。顾名思义 ,国家设置环评的初衷是为了全方位的保护生态环境,所以环评本应是经营企业的环境准入门槛,环评本应是我国生态环境的“门神”,然而在资本市场一切逐利的市场环境下 , 一些环评第三方中介可谓是胡作非为 ,为虎作伥,在利益的驱使下屡屡践踏着法律的尊严。
      近年来,我国不少重大项目都因环评遭受质疑而被搁置,比如京沈高铁、北京空中小火车、云南安宁炼油项目 、杭州千岛湖饮水工程等项目 ,要么是环评根本没通过审批,拿着路条便上马;要么是环评报告内容简单粗糙,关键问题或一笔带过,或根本不提;要么是环评报告本身无懈可击,但与项目实际情况相差万里……
      每次事情一出 ,民间就免不了对环评中介的口诛笔伐 。其实,一昧将问题丢给这些第三方中介也是不对的 ,毕竟他们的地位也是异常尴尬,在资本浪潮之下 ,他们受到利益驱动,又受到多方势力制约,所以经常是“权轻责重,两头受气”。而且在环评这条产业链上,环保部门 、环评单位和建设单位各取所需。环保部门利用环评审批揽权提高部门地位和利益,环评单位收人钱财替人消灾,建设单位花钱买批文 。
      尤其是近几年,环评资质挂靠现象越发泛滥,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。为了抢项目 ,行业内“相互拆台 、低价竞争”的现象愈发普遍。其实只是“低价竞争”也还好,这毕竟是市场经济催生 ,但是 ,有的机构为了项目居然什么单都敢接,什么钱都敢拿!总之是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” 。可以说 ,我们都是这个行业的作恶者,也是这个行业的受害者 。
      所以说 ,当雪崩来临的时候 ,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。
      面对市场乱象 ,国家层面痛定思痛,终于下定决心要去改变 。
      那么 ,“环评资质”取消后 ,环评行业又该何去何从呢 ?
      毋庸置疑,资质刚取消之际,将有大量“市场主体”涌入环评行业,大量环评师可以自主执业,此时必将会有一个环评报告良莠不齐的过渡期,接下来则是残酷的行业洗牌。而在市场逻辑和严格审批的双重作用下,必将有大量环评师和建设单位业主上黑榜。
      其实 ,这就是改革的阵痛 ,虽然在初始略显残酷,但是长远来看一定是好的。因为随着时间的推进和市场的整合 ,环评行业也将逐步走向正规,改革红利也将逐步呈现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:
      一是节省建设单位成本。这个好处自然是立竿见影的 ,也是近年来国务院所推进的简政放权 、放管结合、优化服务革新的要求。所以说,以后建设单位业主可以自己做环评了,即使不会做也可以不委托机构,完全可以找个会做的技术专家做技术咨询服务,这将大大节约成本,提高办公效率。
      二是市场将更加开放 。环评资质取消后,所有公司都可以承揽项目 ,那么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,优胜劣汰也会更加明显,环评利润进一步压缩 。同时对环评机构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,承担的责任也更多。毕竟,市场公平性就是要求取消资质等各种制度壁垒,让市场主体平等竞争,不得设置限制性和不合理门槛。
      三是更加看重环评质量。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明确 ,以后对环评质量的监管,是建设单位负主体责任 ,同样建设单位将面临巨大的追责压力。所以业主将会更重视质量而非资质 ,也不再会满脑子的投机取巧和蝇营狗苟,而是千方百计的保证项目质量不出纰漏 。
      四是行业将日趋规范 。与环评资质取消后,必然会受到“市场化”和“规范化”两方面冲击 。简而言之就是竞争更惨烈了 ,责任追究更重了。所以 ,将来安/环评行业的业务重心将会由“资质类业务”转向“咨询“和“托管”等服务型业务 ,逐步变成为企业或保险公司提供一站式报告 、咨询服务、教育培训 、企业运维等一站式环保管家式服务机构。
      五是环评师含金量将更高 。环评资质取消后,环评师不是没价值了,反而是价值更高了,执业渠道更多了,因为原来他们需要在环评机构执业 ,现在可以不局限于某一个机构了,自己就可以直接帮助建设单位做环评 ,为了提高自己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,也可能会三五人成立一个环评师事务所 。当然,环评师的含金量越高 ,其考证难度也会相应提高 。
      说了这么多,其实就一句话:“环评资质”的取消本质上说就是一个“优胜劣汰,适者生存”的故事 。一些抱残守缺的机构势必受到冲击,而一些勇于探索 ,借势而为和“敢于弄脏双手” 的少数分子反而会愈发坚挺。
  • XML地图